三年中文在线观看免费大全,国产亚洲色婷婷久久99精品,性按摩玩人妻HD中文字幕,免费午夜爽爽爽www视频十八禁

客服:

服務熱線

13687690161

在線客服

翻譯理論常識簡介

發(fā)布日期:2016-11-28  ::    瀏覽數:2831 次    信息來源:
4 . 2 我國傳統(tǒng)譯論要點

1) 嚴復的“信、達、雅”:

信: “忠實”,即“意義不倍(背)文本”,忠實于原文意義。

達: “流暢”,即不拘泥與原文形式,盡譯語之能事以求原意明顯,使譯文通順達意。

雅: “古雅”,原本指當時能登大雅之堂的文言文,一種古雅文體,即“用漢以前字法、句法” ( 嚴復 ) 。從這個意義上說,嚴復的求“雅”實則是講究“修辭”,講究譯文表達要有“文采”。

嚴復的的翻譯實踐:“與其傷雅,毋寧失真”,重在一個“雅”字,并不十分注重“信”:“譯文取明深義,故詞句之間,時有所顛倒附益,不斤斤于字比句次”。

嚴復在其《天演論· 譯例言》中對 “信、達、雅”解釋得 非常清楚,就是“修詞立誠”(信)、“詞達而已”(達)、“言之無文,行之不遠”(雅),“三者乃文章正軌,亦即為譯事楷模,故信達而外,求其爾雅”。所謂“行遠”,就是提倡用“用漢以前字法、句法”這一所謂“桐城派”的古文體譯書,已能讓當時的文人士大夫普遍接受的效果。這一點, 王佐良 先生曾說的極其透徹:

“嚴復的翻譯是有目的的,就是要引起他所認為真正有影響的人,即知識分子的注意……他所翻譯的書都是形成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思想體系的經典著作。他知道這種思想,對當時沉緬于中古世紀迷夢中的知識分子來說,等于一味苦藥。所以,他用知識分子所欣賞的古雅文體給苦藥裹上一層糖衣,使它容易下咽。所謂‘雅'也者實際上是嚴氏的推銷術!,不出數年,他的譯作贏得了廣大的讀者,他的思想攻勢取得了成功”(王佐良:關于文學翻譯答客問,《翻譯通訊》 1983/10 )。

他翻譯的《天演論》,其文本實際是一種“信息型”功能的社科哲學讀本,嚴復為了實現(xiàn)他特定的翻譯目的,人為地在文本中設置了一些戲劇性場景,以增強吸引力迎合當時士大夫們的口味。例如,他將原文中很平白的一句譯為:

It may be safely assumed that, two thousand years ago, before Caesar set foot in Southern Britain , the whole country-side visible from the windows of the room in which I write,…

赫胥黎獨處一室之中,在英倫之南,背山而面野。檻外諸境,歷歷如在幾下。乃懸想二千年前,當羅馬大帝愷徹未到此時,此間有何景物。 ……

一下就把讀者引入一戲劇性場景之中,將原文“信息型”功能巧妙轉換成一種“呼喚型”功能,極大地喚起了讀者的閱讀興趣,推動了《天演論》在中國讀者中的廣泛流傳。

一個世紀以來,人們對嚴復的“ 信、達、雅 ”作出過各種新的解釋。林語堂認為,這“三字訣”就是指“對原文負責、對讀者負責、對藝術負責”,例如譯文譯作品,如詩文小說之類,譯文求其必信必達之外,“不可不注意于文字之美”的問題!啊胚_雅'三字的含義,尤其是‘雅'字的含義,根據這樣解釋,已不完全是嚴復的本義,而取其變義了。事實上,后來一直說信達雅,已很少在拘泥于嚴復的本義,尤其對‘雅'字,似乎人人能解,但是解各不同,如釋為雅訓,典雅,文雅,優(yōu)雅,優(yōu)美,文采,風格,講究文筆,注重修辭,強調文學價值和藝術價值”(羅新璋:我國自成體系得翻譯理論,《翻譯通訊》 1983/8 )。還有人認為,嚴復的“三字訣”換言之就是“內容忠實、語言通順、風格得體”,從這個意義上說,嚴復的求 “ 雅 ” 實則是講究 “ 修辭 ” ,講究譯文表達要 有精神和美感 “ 文采 ” ,但現(xiàn)在通常把它闡釋為 “ 保存原作的風格 ” 。

2) 魯迅的譯觀:

魯迅共翻譯十四個國家一百多位作家的作品,包括俄、日、英、法、德、奧地利、荷蘭、西班牙、芬蘭、捷克等多個國家不同作家的長篇小說、短篇小說、詩歌、劇本、童話和文藝理論著作,總字數達三百萬以上。

(1) 魯迅對翻譯的 結論性 觀點是“凡是翻譯,必須 兼顧兩面,一當然力求易解,一則保存著原作的豐姿 ”,這是魯迅的基本思想。

(2) 針對當年那種“牛頭不對馬嘴”、“削鼻剜眼”的胡譯、亂譯以及所謂“與其信而不順,不如順而不信”的說法(梁實秋),提出了“ 寧信而不順 ”這一原則,主張直譯,以照顧 輸入新表現(xiàn)法和保持原作的風貌 。

(3) 他認為,翻譯 一要 “移情”、“益志”,譯文要有“ 異國情調 ”, 二要“輸入新的表現(xiàn)法 ”,以 改進中文的文法 ,在當時主要表現(xiàn)為改進白話文。

必須強調的是,魯迅其實是主張翻譯既要通順,又要忠實的。只是在二者不可兼得的情況下,“寧信而不順”。理由是:“譯得‘信而不順'的至多不過看不懂,想一想也須能懂,譯得‘順而不信'的卻令人迷霧,怎么想也不會懂,如果好像已經懂得,那么你正是入了迷途了(魯迅· 幾條“順”的翻譯)!保ㄙ軈f(xié)斌:略論魯迅的翻譯理論和實踐, 1983/4 )。所以,魯迅所講的“寧信”,是強調要忠實于原文,“這所謂‘不順',絕不是說‘跪下'要譯作‘跪在膝蓋上'!旌'要譯作‘牛奶路'的意思”(魯迅,二心集·關于翻譯的通信)。二是指要從外國語言的詞匯和語法中吸取對我們有用的成分(徐新民,魯迅與科普翻譯,《翻譯通訊》 1983/9 )!安槐胤裾J,這些充滿‘洋氣'的外來語,中國讀者起初看起來確有些不順眼,念起來不順口,但見得多用得多了,‘其中的一部分,將從不順而成為順,有一部分,則因為到底不順而被淘汰,被踢開'(魯迅:翻譯的通信)!T如‘我想今晚去拜訪您,要是您不覺得有什么不便的話'這類外來句法,今天不是已經說得順、聽得懂,而且完全‘融入'到漢語中去了嗎?”(佘協(xié)斌, 1983/4 )。

魯迅對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不滿,對西方文化的肯定和信仰使他始終堅守著直譯方式,堅持直譯甚至硬譯來打破傳統(tǒng)的封建文化,輸入異樣的句法來創(chuàng)建新文化。通過翻譯,他把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所缺少的先進文化因素輸入進來,借助它們對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痼疾進行批判和改造,用文藝來對國民進行思想啟蒙,喚醒麻木的國民性,引起療救的注意,這也正是他當年棄“醫(yī)”從“文”的初衷和動機。

 

3) 傅雷的“神似”說 (Spirit Alikeness) :

傅雷 對翻譯有 兩個比喻 ,一是“以效果而言,翻譯應當 象臨畫一樣 ,所求的 不在形似而在神似 ”。二是就手法而言,“以甲國文字傳達乙國文字所包含的那些特點,必須 像伯樂相馬 ,要‘ 得其精而忘其粗,在其內而忘其外 '”。

但是,“我們在翻譯的時候,通常是膽子太小,遷就原文字面、原文句法的時候太多。要避免這些,第一要精讀熟讀原文,把原文的意義、神韻全都抓握住了,才能放大膽子! 因此,在形式與內容的關系上,他根據自己深厚的中外文化修養(yǎng),多次指出中西思維方式、美學情趣方面的異同,強調翻譯決不可按字面硬搬,提出了中西語言上的 10 大不同點 :

“兩國 文字詞類 的不同, 句法構造 的不同, 文法與習慣 的不同, 修辭格律 的不同, 俗語 的不同,即反映 民族思維方式 的不同, 感覺深淺 的不同, 觀點角度 的不同, 社會背景 的不同, 表現(xiàn)方法 的不同”等。

因而,“ 即使是最優(yōu)秀的譯文,其韻味較之原文仍不免過或不及。翻譯時只能盡量縮短這個距離,過則求其勿太過,不及則求其勿過于不及! 理想的譯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寫作 。那么原文的意義與精神,譯文的流暢與完整,都可以兼籌并顧,不至于再有以辭害意,或以意害辭的弊病了”,主張翻譯必須保存原作的精神和美感特征,做到“ 神形兼?zhèn)洹?nbsp;、 傳神達意。

4) 錢鐘書的“化境”說 :

所謂“化境” (Sublimation) ,是指原作在譯文中就象“ 投胎轉世 ”,軀體換了一個,但 精魄依然故我 。換句話說, 譯本對原作應該忠實得讀起來不像譯本 ,因為作品在原文里決不會讀起來象翻譯出的東西的:“ 文學翻譯的最高理想可以說是‘化' 。把作品從一國文字轉換成另一國文字, 既能不因語文習慣的差異而露出生硬牽強的痕跡,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風味,那就算得入于‘化境' ”。因此,他贊同西方所謂“翻譯者即反叛者”(“ Trandutttore traditore ”——“ Translator, trator ”)的說法,認為 好的譯文應該在藝術上勝過原文 :“譯者運用‘歸宿語言' 超過作者 運用‘出發(fā)語言'的本領,或 譯本在文筆上優(yōu)于原作 ,都有可能性”。

需要強調的是,傅雷與錢鐘書都是從美學 (aethetics) 角度提出的翻譯原則。而當代 許淵沖 先生也從這一角度提出了翻譯中國詩詞要傳達原文的“意美、音美、形美”的主張 (1979) ,并且指出這三美標準并非同等重要:“在三美之中,意美是最重要的,是第一位的;音美是次要的,是第二位的;形美是更次要的,是第三位的。我們要在傳達原文意美的前提下,盡可能做到三美齊備。如果三者不可得兼,那么,首先可以不要求形似,也可以不要求音似;但是無論如何,都要盡可能傳達原文的意美和音美!薄叭馈痹瓌t強調了文學、尤其是詩歌翻譯中的重點。

如杜甫《登高》中的名句:“無邊落木蕭蕭下,不盡長江滾滾來”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不可譯,因為“落木蕭蕭”三個草頭,“長江滾滾”三個三點水,“蕭蕭”、“滾滾”又是疊字,這種形美和音美如何能轉達呢?其實,創(chuàng)譯法就可以化不可能為可能,如下面的譯文:

The boundless forest sh eds its leaves sh ower by sh ower ;

The endless r iver r olls its waves h our after h our .

原詩的“無邊”和“不盡”對仗工整,譯文 boundless 和 endless 也是遙遙相對;原詩“蕭蕭”是疊字,譯文也重復了 shower ,并且和“蕭”音似;原詩三個草頭,譯文也是三個“ sh ”的頭韻,原詩有三個三點水,譯文也有兩個詞是“ r ”的頭韻。但是原詩“滾滾”這對疊字只譯了意,而沒有傳達原文的音美和行美,這是有所失,但加上了“ hour after hour ”(時時刻刻)這個疊字片語,就可算是三美齊全了,因為原詩“不盡”可以包括空間和時間兩方面含義,在空間方面是無窮無盡,在時間方面就是時時刻刻,所以加上這個片語,就是以創(chuàng)補失,創(chuàng)造一個疊字片語來彌補形美方面的損失。( 許淵沖,翻譯的藝術, 2006 : 14 ,五洲傳播出版社 )

4 . 3 幾家西方譯論常識 (計劃學時 6 學時)

本節(jié)重點:常識性概念:泰特勒翻譯三原則,紐馬克文本分類說與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法, 賴斯的文本分類說,費米爾的目的論,諾德的紀實翻譯法和工具翻譯法,奈達的功能對等

 

4 . 3 . 1 西方古典、近代譯觀摘要:

從 公元前一世紀 前后的 羅馬帝國到十八世紀末 。在這個漫長的時期里,翻譯家們直接根據自己的實踐對翻譯作了初步的分析與論述,其代表人物有古羅馬政治家和演說家 西塞羅 (前 106-43 )、古羅馬詩人與文藝批評家 賀拉斯 、古羅馬神學家 奧古斯丁 (前 65-8 )、古羅馬宗教作家、《通俗拉丁文本圣經》的主要譯者 哲羅姆(或杰洛姆) 和德國宗教改革運動的發(fā)起者 路德 ( 1483 — 1546 )等。他們所關心的問題是如何正確地翻譯希臘文學典籍以及基督教《圣經》,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語文學的,主要注重原文的文學特征,熱衷于討論 譯者是該讓讀者向原文靠攏(直譯)還是讓原文向讀者靠攏(意譯) 的問題。標志著這個時期結束的是近代英國歷史學家與翻譯理論家 泰特勒 ( 1747-1814 )于其中提出著名的翻譯三原則的著作《論翻譯的原則》( 1791 )。

1) 西塞羅 (Marcus T. Cicero ,前 106-43):

古羅馬政治家、哲學家、雄辯家。他對翻譯的看法是:“ (In translation), I did not think it necessary to translate word for word , I preserved the general style and force of the language . For I did not believe it was my duty to count out words to the reader like coins , but rather to pay them out by weight as it were ” ( 翻譯不必逐字直譯 ,應 保持原作總體的風格和語勢 。譯者的職責不是像數硬幣那樣一個詞一個詞地給讀者譯出,而是按原數量以斤兩支付給他們 ) ,這段話后來成了西方翻譯界的傳世名言。很顯然, 西塞羅 主張活譯,反對直譯 ,其翻譯理論要點大致如下:

(一)譯者在翻譯中應象演說家那樣,使用符合古羅馬語言習慣的語言來表達外來作品的內容,以吸引和打動讀者、聽眾的感情。

(二)直譯是缺乏技巧的表現(xiàn)。應當避免逐字死譯,翻譯應保留的是詞語最內層的東西( genus omne vimque ),即意思。譯者的責任是給讀者“稱”出原詞的“重量”而不是“算出”原詞的數量。

(三)翻譯也是文學創(chuàng)作,任何翻譯狄摩西尼(古希臘演說家)的人都必須自己也是狄摩西尼式的人物。

(四)聲音與意思自然相連,或者說詞與詞義在功能上不可分割,這是語言的普遍現(xiàn)象,而由于修辭手段以這種詞語詞義的自然聯(lián)系為基礎,因此各種語言的修辭手段彼此有相通之處。這就說明,翻譯可以做到風格對等。

(詳見譚載喜,西方翻譯簡史, 2004 : 19 , 20 )

2) 哲羅姆 (Sanit Jerome:347--420):

古羅馬宗教作家、《通俗拉丁文本圣經》的主要譯者。他在總結古羅馬戲劇翻譯大師們的譯法后,提出了這樣的問題:“ But do they stick at the literal words? Don't they rather try to preserve the beauty and style of their originals ? What men like you call accuracy in translation, learnd men call pedantry….I have always aimed at translating sense, not words . ” ( 他們是否死扣原文字面 ? 不是更致力于保存原作的美感和風格嗎 ? 你們所謂的翻譯之精確 , 哲人們則謂之為迂腐。(因此),我一直著眼于這樣的觀點: 翻譯應譯意,而不是孤立的詞 。 )

哲羅姆陳述的翻譯原則和方法摘要如下:

(一)翻譯不可能始終字當句對,而必須采取靈活的原則,由于各種語言在用詞風格、表達習慣、句法以及語義、內容等方面都互為區(qū)別,因此不能采用逐詞翻譯的方法。

(二)應區(qū)別對待“文學翻譯”與“宗教翻譯”。在文學翻譯中,譯者可以而且應當采用易于理解的風格傳達原作的意思,但在《圣經》翻譯中,則不能一概采用意譯,而主要應當采用直譯。并指出,在這種“直譯”中,對《圣經》原文的句法結構不得有半點改動,否則就會損害《圣經》的“深刻含義”,降低譯文質量。

(三)正確的翻譯必須依靠正確的理解。“……句子要靠譯者的博識與精通語言才能理解、翻譯”,而不是靠所謂“上帝的感召”。

(詳見譚載喜: 26-27 )

3) 弗里德里!な┤R爾馬赫 (Friedrich Schleiermacher,1768-1834)

德國基督教新教哲學家、神學家和古典語言學家,其論文《論翻譯的方法》從理論上闡述了翻譯的原則和方法問題,要點如下:

(一)翻譯分筆譯和口譯。他是西方第一個把筆譯和口譯明確區(qū)分并加以闡述的人。口譯者主要從事商業(yè)翻譯,筆譯者則主要從事科學藝術翻譯。

(二)翻譯分真正的翻譯和機械的翻譯,前者指文學作品和自然科學作品翻譯,后者指實用性翻譯。筆頭翻譯屬真正翻譯的范疇,口頭翻譯屬機械翻譯的范疇。

(三)翻譯必須正確理解語言思維的辯證關系(略)

(四)翻譯可有兩種不同途徑,一是盡可能地不打擾原作者的安寧,讓讀者去接近作者,一是盡可能地不打擾讀者的安寧,讓作者去接近讀者。這實際上就是現(xiàn)在我們談論的直譯與意譯之分。施萊爾馬赫沒有正面提到直譯與意譯的問題,但可以得出這樣的理解:堅持譯作順從原作,采用的方法就是直譯,堅持原作順從譯作,采用的方法就是意譯 。

施萊爾馬赫的上述理論在 19 世紀曾產生過很大影響,至今仍有其重要意義,盡管他對口譯的觀點是錯誤的,口譯不僅是一門機械的活動,同樣是一門技藝,特別想即席傳譯甚至同聲傳譯,其難度較之筆譯是有過之而無不及。

(詳見譚載喜: 106-108 )

4) 泰特勒 ( 1749-1814 ) 翻譯三原則 ( Tytler's 3 principles ) :

在其《論翻譯的原則》一書中,泰特勒首先給所謂“優(yōu)秀的翻譯”下了一個定義:原作的優(yōu)點完全移植于譯作語言之中,使譯語使用者像原語使用者一樣對這種優(yōu)點能清楚地領悟,并有著同樣強烈的感受。據此,他提出了翻譯必須遵循的三大原則:

A. The translation should give a complete transcript of the ideas of the original work ( 譯文應該是原著思想內容的完整再現(xiàn) / 復制 ) ;

B. The style and manner of writing should be of the same character with that of the original ( 譯文的風格和手法應該和原著屬于同一種性質 ) ;

C. The translation should have all the ease of original composition ( 譯文應該有原作一樣通順流暢的文筆 ) 。

值得指出的是,泰特勒的原則沒有考慮到“可譯度”的問題,實際上,譯文在意義和風格筆調方面的損失常常是難以避免的,“完全”復寫出原文的思想,即便在理論上可能做到(比如不加限制地附加譯注),在實際翻譯中也是難以實現(xiàn)的。

泰特勒的翻譯理論比較全面、系統(tǒng),它不僅是英國翻譯理論史,而且也是整個西方翻譯理論史上一座非常重要的里程碑。 (詳見譚載喜: 129-132 )

 

4 . 3 . 2 幾家現(xiàn)、當代西方譯論要點:

本小節(jié)將簡要提取少數幾家西方現(xiàn)、當代譯論的要點,并著重簡述一下西方的功能翻譯理論的幾點要旨。

1) 沃爾特·本雅明( Walter Benjamin )

德國 20 世紀上半葉在翻譯研究上最有建樹、影響最大的散文作家、文學批評家和語言哲學家。他的翻譯研究觀點新穎,自成一家,在西方翻譯史上穩(wěn)占一席,主要觀點如下:

(一)原文的可譯與不可譯,取決于原文本身有無翻譯的價值。

(二)翻譯不是譯意思,而是譯形式。翻譯不應以原文意思為根據,而應當詳細地再現(xiàn)原作意思的表現(xiàn)形式。譯者只需跟原作者打交道,絲毫也不必考慮讀者的要求。

(三)最理想的翻譯法,是逐行對照式翻譯即逐詞對譯。要再現(xiàn)原作形式,就只有死摳原文字眼。凡偉大的作品,例如《圣經》,其字里行間實際就包含著翻譯,如用另一種語言逐詞把原文寫在每一行的下面,偉大的作品就能完美地再現(xiàn)于譯文語言中,原文的效果也就會在譯文語言中引起反響。

(詳見譚載喜: 177 )

2) 波斯蓋特( J. P. Postgate,1853-1926 )

既是英國文學家、翻譯家,又是文學評論家和翻譯理論家,提出了著名的 “ 后瞻式 ” (retrospective) 和 “ 前瞻式 ” (prospective translation) 翻譯法:

“ 后瞻式 ” 翻譯:翻譯過程中譯者始終 著眼于原作者 ,所謂 “ 向后看 ” ,而不是考慮目的語讀者 “ 向前看 ” ,因而方法上處于 被動 , 拘泥于原文 ,譯文效果如何、能不能被讀者接受則不考慮,全是讀者自己的事。譯者采取的步驟是先理解,后表達。

“ 前瞻式 翻譯 ” :簡言之,指譯者著眼于 的語讀者 ,用自由的方法和常見的表達方式處理譯文,以保證 的語讀者 原有的思想認知不受沖擊和預測不受干擾,翻譯 著重于譯文 而不是原文。因而理解是先決條件,譯者的全部力量都集中在表達上。

特別是翻譯古籍和文學名著,一般采用后瞻式翻譯,以便把重心轉向原作。因此,對后瞻式翻譯者,水平要求更高。而在前瞻式翻譯中,為了不使讀者感到生疏,譯者傾向于采用熟詞熟語,對原文意思不會摳得很緊,但在后瞻式翻譯中,卻要求譯者( 1 )理解原文的每一個詞;( 2 )選用最切近原文的譯語對等詞;( 3 )巧妙安排這些對等詞,使譯文在整體上是原文的準確的對等形式。

當然,他還提出了諸如“譯文效果要有學者判斷”而不是一般讀者判斷、“忠實是衡量翻譯成敗的最高標準”、“譯作的生命在于更新”等觀點。

( 詳見譚載喜 :181)

3) 西沃多·薩瓦里( Theodore Horace Savory,1896-? )

英國重要的語言學家和翻譯理論家,其翻譯思想主要表現(xiàn)在《翻譯藝術》( The Art of Translation , 1957 年出版, 1968 年增訂再版)一書中,他認為翻譯是一門藝術,進而把文學翻譯比作繪畫、把科技翻譯比作攝影,把翻譯分為四類,即完美翻譯( perfect translation )、充分翻譯( adquate translation )、綜合翻譯( composite translation )和科技翻譯( translation of learned,scientific,technical and practical matter )。此書論述了翻譯原則和方法,涉及古典作品、詩歌、《圣經》、教育與科技作品的翻譯,被人譽為“英語中論述翻譯的最佳之作”。

完美翻譯:指廣告、布告等純粹傳遞信息的翻譯,由于幾種不同文字寫成的布告,內容一模一樣,不帶任何感情色彩,只向旅客傳遞信息,所以譯成譯文語言時可達完美程度。

充分翻譯:指不拘形式、只管內容的翻譯。換句話說,只要譯文在內容上與原文保持一致,文字上有出入無關緊要。這類翻譯的服務對象是一般讀者。由于讀者感興趣的不是原作風格,也不是原作語言,而只是故事情節(jié),所以對譯文往往可以放手增補刪節(jié)甚至更改。因為在“充分翻譯”中,“內容比形式更重要!

綜合翻譯:指從散文體到散文體,從詩體到詩體的文學翻譯,主要包括古典作品的高質量翻譯。這類翻譯難度最大,形式和內容一樣重要,甚至比內容更為重要,因此往往采取逐詞對譯。從詩此類翻譯的多為飽學之士,服務對象也不是一般讀者,而是嚴肅讀者。

合作伙伴

青島翻譯有道翻譯青島翻譯公司青島翻譯公司青島翻譯